“3个可乐瓶可以做一条丝巾,12个可乐瓶可以做一件短袖……”4月26日,以“美丽泉州 我是行动者”为主题的“生态环境宣传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洛江区马甲第三中心小学。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讲师王志文开展的主题讲座《聚酯再生:塑料瓶的前世今生》令小记者们眼前一亮。
现场,王老师以衣服标签上的涤纶、腈纶、锦纶等化学成分为由头,带领小记者们了解了塑料瓶变成衣服的“再生之旅”,让大家知道了塑料再生变成的材质可以制作成围巾、雨伞、包包等各种服饰,也意识到塑料瓶的每一次循环再生都不“瓶”凡,每一次回收都将为实现地球“天下无废”贡献一份力。
此次活动由泉州市生态环境局与东南早报联合主办,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6年,来自高校环保领域的专家、教授结合湿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等不同主题,为上万名中小学生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让环保理念深入“童心”。
(融媒体记者 林婷瑜)
★神奇的魔法
□小记者 赖湘淇(洛江区马甲第三中心小学六年级)
“我们穿的衣服很多都是塑料瓶制作成的!”听了王老师的话,我们无不惊掉了下巴。王老师看出了我们眼中的困惑,耐心地向我们展示了塑料瓶的再生之旅,让我们见证了塑料瓶神奇的“魔法”。
第一步是分拣,将收集到的五颜六色的塑料瓶按照颜色投递到不同的垃圾桶,它们将被制成不同颜色的线。第二步就是将瓶子进行清洗、破碎、分离和干燥等,让它变成一片片白花花的瓶片,水洗时候分成两次,一次用水的浮力,将瓶盖跟瓶身分离,第二次用烧碱水洗,让塑料片变得干净光滑。洗完之后,烘干水分,放入270摄氏度的螺杆机熔化,然后像压面条一样,不断加热拉伸,直到变成“白布”。再用机器将白布打碎,变成软毛,这些软毛就是聚酯纤维的材料,接着对白布纤维进行纺纱和车棉,然后织造。最后送到染色厂进行染色、水洗、整理,送到印花厂印花或绣花刺绣,这样一件衣服就做好了。
大家听得目瞪口呆,这时才深刻地认识到了塑料瓶回收利用的价值和意义,纷纷表示将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一起打造无废地球。
★塑料瓶焕发新生
□小记者 林婧瑜(洛江区马甲第三中心小学三年级)
讲中,王老师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塑料瓶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聚酯塑料,它可以再生利用制成合成纤维,特别是我们穿在身上的部分衣服,是由涤纶、锦纶、腈纶等合成纤维制作而成,相比于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它们有的更加挺括不皱,有的更加结实耐磨,有的更加膨松耐晒。然而,因为人们时常将塑料瓶随意丢弃,不注重回收利用,或者在回收时垃圾分类不到位,导致塑料瓶被其他垃圾所污染,无法直接再生。目前,我国只有不到50%的塑料被回收再生。
王老师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塑料瓶的回收利用,并做好垃圾分类,帮助更多的塑料瓶踏上“再生之旅”,焕发新生命,为人类所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