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34-3000-2025-00117
    • 备注/文号:泉环保函〔2025〕6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生态环境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7-04
    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255011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5-07-10 20:50

    答复类型:B 类

     

    释寂恩委员:

    《关于加快建设无废城市的建议提案》(20255011号)由我单位会同泉州市工信局、商务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海洋渔业局、城管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提出的推进源头减量、建筑垃圾资源化体系建设、危险废物过程严控、提高废旧物资利用水平等固废管理改革思路,以及相关的技术、制度体系建设与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思路、工作要求高度契合,对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的建议将充分吸收采纳,并融入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

    一、深化固废管理改革,提高治理能力

    1.大力推进源头减量,促进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一是规划引领,强化“无废”顶层设计。我市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在“十四五”之初,就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专项规划中,并制定印发《泉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泉政办〔2024〕5号),统筹推进各领域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工作。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险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弃物、废旧物资等各领域市级主管部门同步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或专项规划,并将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纳入重点项目建设。二是依法依规对涉及危险废物的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复核工作。不予审批无法落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途径的项目,从严审批危险废物产生量大或产废强度大且市内暂无利用处置能力的项目。三是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所有危险废物年产生量100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至少一轮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一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有效推进装配式装修试点,在快捷酒店、城市更新项目、既有建筑的改造翻新二次装修时引导采用装配式装修,同时,加快布局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推动装配式房屋建筑工程向装配式装修工程和市政工程延伸,持续落实源头减量。二是提升资源化利用能力。泉州市共建有12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年处能力约760万吨,建有39个中转站,临时收运点128个。同时,积极拓宽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渠道,结合海绵城市建筑、黑臭水体治理、城市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推广应用质量合格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使用比例。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提升治理水平。印发《泉州市城市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的方案》,全力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共排查287个工程项目,发现问题隐患116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全市城管部门共开展执法行动595次,牵头开展联合执法100次,处罚违法违规行为78起,罚款21.75万元。

    3.在危险废物过程严控方面。一是深化提质减量,提升危废治理“新能力”。定期评估全市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置利用能力匹配情况,发布引导性公告,“十四五”期间新增丰鹏次生危废减量技改、亿宏含铬皮革废碎料利用、天马星危废综合利用等项目,并探索开展废农药包装物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置、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等创新试点工作,保障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满足发展要求。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激发协同监管“联动力”。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4700多家涉危废企业实现“在线”申报登记、管理计划、管理台账、转移联单等动态管理,提升危险废物精准管理。推动重点监管单位视频监控和智能化系统建设,对危险废物产生点、贮存场所、废物出入口以及废物运输路径的“三点一线”进行视频监控,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情况全过程监管。三是注重隐患排查,持续加强风险“防范力”。组织实施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开展铝灰渣、含油金属屑、石化行业、自行利用处置等危险废物专项行动,2024年度完成对涉危险废物企业开展市级评估140余次,指导涉危险废物企业281个问题整改,守好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底线。

    二、提高废旧物资利用水平,推动企业集群

    1.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规划方面。编制实施《泉州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优化废旧物资加工利用产业链结构,从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提升加工利用水平、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持续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目前,泉州市已完成11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支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持续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十四五”以来,全市有16个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得省、市200多万元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补助,有力促进我市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提质升级。

    2.完善回收体系方面。目前,泉州市中心市区已实现垃圾分类全域覆盖,配备可回收物垃圾桶3079个,建设垃圾分类屋亭1589座,智能柜148个。同时,筹划小型低值可回收物初步分选中转中心项目。邮政快递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覆盖主城区域。2024年,全市备案登记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2842家,回收网点923个、中转站20个、分拣中心13个。

    3.推动利用企业集聚发展方面。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建设项目储备,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公共平台建设,支持城乡生活垃圾、农用地膜等再生资源规模化回收分拣中心或网点建设等。截至目前,全市有废塑料、废钢铁、废轮胎和废旧动力蓄电池等类型的10家企业获得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准入。南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园区整合分散的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建成3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吸纳超100家企业入园,形成废塑料、废旧物资拆解、废有色金属回收等分类产业集聚。通过“打捆环评”和环保设施共享(如污水处理厂、废气治理设施),实现污染集中治理,降低企业环保成本。布局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交易三大板块,配套科研信息中心、交易市场等设施,配套智能回收APP,推动数字化管理,打造“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全闭环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

    三、实施创新战略,完善技术体系

    一是将资源环境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引导我市环保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积极申报,助推我市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支持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以泉州主导产业的环保技术需求为研发主要方向,实施“人才+项目+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政策,支持绿色环保领域团队开展研发工作,有效促进高层次人才科研攻关,助力全市绿色环保工作提质增效。三是重点突破共性需求技术,促进固体废物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2021年起,全市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机制,遴选凝练形成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环保行业领域重大技术需求榜单,立项支持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试点项目“多源固体废物高质耦合利用及再生石材绿色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推进项目有序有效开展,顺利完成项目的结题验收。

    四、完善全过程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

    充分利用福建省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为固体废物相关单位提供电子台账记录平台,建立“一企一档”。目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以及市政污泥均可实现产生、利用、处置、暂存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建筑垃圾信息化管理方面,建设渣土车管控平台,实现建筑垃圾从产生、转移到利用处置全过程数据在线填报,使建筑垃圾管理逐步精细化、规范化。2024年,印发《关于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同时积极推广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利用处置企业纳入省固废监管平台,进一步提高电子台账覆盖率。组织各地开展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工作,进一步摸清现状,防控环境风险。

    五、强化制度和组织保障,形成固体废物管理长效机制

    细化《泉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按年度梳理形成工作任务和项目清单,并建立目标清单和责任清单。2024年,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下设6个工作小组,一般工业固废治理小组组长单位为市生态环境局、工信局,生活垃圾治理小组组长单位为市城管局,建筑垃圾治理小组组长单位为市城管局、住建局,农业固体废物治理小组组长单位为市农业农村局、海洋与渔业局,危险废物治理小组组长单位为市生态环境局,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推进小组组长单位为市工信局、商务局,明确各小组工作职责,建立定期会商、专题会商、指导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协调、落实“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各项具体任务。压实推进重点任务、专项任务、重点项目建设。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继续实施我市“无废城市”建设“1+6+8+N”工程,加强统筹、协调,力争完成2025年底目标。同时,强化典型经验总结凝练,加强交流合作。组织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对各地“无废”专项任务进行帮扶、指导,重点关注建设工程中涌现的优秀“无废细胞”,加强面上、点上的典型案例总结凝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组织赴省内外经验先进的地方交流学习,对于一些市内、省内难以解决的固体废物利用难题,通过学习交流探讨跨区域协作的可能。

     

    领导署名:林志雄

    人:黄伟峰

    联系电话:28282089

     

    泉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7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访谈解读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