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QZ00134-3000-2025-00108
- 备注/文号:泉环保函〔2025〕4号
- 发布机构:泉州市生态环境局
- 公文生成日期:2025-06-24
答复类型:B 类
陈华亮委员:
《关于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泉州市行动方案的提案》(20255007号)由我单位会同泉州市工信局、海洋渔业局、商务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科技局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委员提出的建议与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思路、工作要求高度契合,对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委员的建议将充分吸收采纳,并融入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
一、总体情况
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制定《泉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实施“1+6+8+N”战略,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持续降低。2024年,工业固体废物(包括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产生强度为0.12吨/万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5.44%,危险废物填埋处置率较上年降低8.78%;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中心城区回收利用率达到35.18%,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32%;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升。
二、主要工作进展
(一)全方位强化“无废”顶层设计。一是发挥政策引领效力。我市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在《中共泉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决定》(泉委发〔2022〕15号)《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泉政〔2021〕1号)《泉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报告专项规划》(泉政办〔2021〕41号)等政策规划文件,均明确要求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二是持续完善各领域专项规划。2024年1月,市府办印发《泉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泉政办〔2024〕5号),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险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弃物、废旧物资等各领域市级主管部门均同步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或专项规划。三是强化组织实施,建立目标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下设6个工作小组,建立定期会商、专题会商、指导落实的工作机制,协调、落实“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各项具体任务。按年度梳理形成工作任务和项目清单,压实推进重点任务、专项任务、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一是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发布《泉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明晰生活垃圾分类责任、落实源头减量制度、加强全链条分类管控、强化保障监督措施四个方面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法治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2024年,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42.54%;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分类积极性。中心市区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垃圾分类星级社区示范创建工作,打造社区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现已建成街道、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点38个。三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印发《泉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和工作评价指引》(泉分类办〔2024〕1号),明确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置标准,进一步规范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四是提升后端分类处理能力。2024年,泉州市建成中心市区江南片区大型垃圾转运站,洛江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质效。泉州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已暂停使用,目前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9550吨/天,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永春县餐厨垃圾预处理设施(30吨/日)建成投产,实现县域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目前,全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479吨/日。五是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编制实施《泉州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从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提升加工利用水平、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等四个方面持续推进,截至目前,泉州市已完成11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全市有废塑料、废钢铁、废轮胎和废旧动力蓄电池等类型的10家企业获得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准入。
(三)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一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动源头减量。全市继续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化改造工作。推进石材行业源头减量、陶瓷行业固废综合利用等工作,2024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稳定低于0.2吨/万元,连续两年持续下降。二是完善全过程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先后发布《泉州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监管执法工作方案》《关于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同时积极推广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利用处置企业纳入省固废监管平台,提高电子台账覆盖率。组织开展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工作,进一步摸清现状,防范环境风险隐患。三是政策引导,推进利用处置能力建设。组织国家、省、市级专项资金申报,支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持续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十四五”以来,全市有16个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得省、市200多万元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补助,有力促进我市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提质升级。
(四)完善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体系。一是持续落实源头减量。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全市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521个,建筑面积约1797万平方米;有效推进装配式装修试点,在快捷酒店、城市更新项目、既有建筑的改造翻新二次装修时引导采用装配式装修,推动装配式房屋建筑工程向装配式装修工程和市政工程延伸。同时,加快布局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7个预制构件生产基地、3个装配式装修生产基地、6个钢结构生产基地、5个轻质内隔墙板生产基地。二是不断提升利用率。推广南安市建筑垃圾治理“四举措”经验做法和全链条闭环运行机制,组织市县两级主管部门赴惠州市调研学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经验做法。目前全市现有12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年处能力共约760万吨,建有39个中转站,临时收运点128个。结合海绵城市建筑、黑臭水体治理、城市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推广应用质量合格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使用比例。
(五)提升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能力。一是深化提质减量,提升危废治理“新能力”。定期评估全市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置利用能力匹配情况,发布引导性公告,“十四五”期间新增丰鹏次生危废减量技改、亿宏含铬皮革废碎料利用、天马星危废综合利用等项目,并探索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等创新试点工作,保障全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满足发展要求。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激发协同监管“联动力”。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4700多家涉危废企业实现“在线”申报登记、管理计划、管理台账、转移联单等动态管理,提升危险废物精准管理。推动重点监管单位视频监控和智能化系统建设,对危险废物产生点、贮存场所、废物出入口以及废物运输路径的“三点一线”进行视频监控,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情况全过程监管。三是注重隐患排查,持续加强风险“防范力”。组织实施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开展铝灰渣、含油金属屑、石化行业、自行利用处置等危险废物专项行动,2024年度完成对涉危险废物企业开展市级评估140余次,指导涉危险废物企业281个问题整改,守好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底线。
(六)实施创新战略,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加强固体废物方面基础科研。将资源环境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引导我市环保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积极申报,助推我市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引进科研平台和科技人才。支持泉州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以泉州主导产业的环保技术需求为研发主要方向,实施“人才+项目+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扶持政策,支持绿色环保领域团队开展研发工作,有效促进高层次人才科研攻关,助力全市绿色环保工作提质增效。三是重点突破共性需求技术,促进固体废物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2021年起,全市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机制,遴选凝练形成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环保行业领域重大技术需求榜单, 立项支持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试点项目“多源固体废物高质耦合利用及再生石材绿色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推进项目有序有效开展,顺利完成项目的结题验收。
(七)重视公众参与,打造全民无废建设氛围。一是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行业无废改革。泉州市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分别对鲤城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德化县规划了8个专项任务。二是开展“无废细胞”建设工作。泉州市在绿色创建的基础上,以美丽泉州建设为导向,落实省级“无废细胞”建设方案和建设指南,印发《关于做好泉州市“无废细胞”建设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展“无废细胞”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例如南安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晋江港益纤维制品有限公司以及惠安大港湾区等,从园区、企业和湾区三个维度为我市“无废细胞”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对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各有关部门,积极采纳委员建议,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系统提升各类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大力推进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工作专班及6个工作小组机制作用,继续实施我市“无废城市”建设“1+6+8+N”工程,加强统筹、协调,力争完成2025年底目标。加快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工作,组织认定并发布全市“无废细胞”名单。
(二)强化典型经验总结凝练,加强交流合作。组织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对各地“无废”专项任务进行帮扶、指导,重点关注建设工程中涌现的优秀“无废细胞”,加强面上、点上的典型案例总结凝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学习日本、新加坡、欧盟等地区“无废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引进智能化固废管理、循环经济产业园运营等先进技术,优化我市固废处理体系。视情况组织赴省内外经验先进的地方交流学习,对于一些市内、省内难以解决的固体废物利用难题,通过学习交流探讨跨区域协作的可能。
领导署名:林志雄
联 系 人:黄伟峰
联系电话:28282089
泉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6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