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07-12-17 11:31 阅读人数:

 

 综述

2006 年是实施 十一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 走前列、新突破 的要求,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去年增长 15.0% 20.6% 22.2% ,迈出了 十一五 发展坚实的一步。在市委领导下,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十五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各项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保持稳定。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二级,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97.8% ;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晋江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 100% ;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稳定达标,市区未出现劣Ⅴ类水体;近岸海域整治初现成效,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50%
2006 年,泉州市环保工作取得辉煌成就, 10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授予泉州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在取得创模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市切实落实创模国家验收整改要求,积极实施可持续改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企业污染控制,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泉州市突发事件环境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警机制,编制完成《泉州市环境应急手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各项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保持稳定。落实高效、低耗、清洁生产,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四年来的首次下降。为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水环境状况
(一)                概述
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晋江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 100% ;城镇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稳定达标,市区未出现劣Ⅴ类水体。
(二)                状况
1 、水环境状况
河流水系水质
2006 年晋江水系水质状况优,功能区(Ⅲ类)水质达标率 100% 13 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中, 10 个断面水质状况优,占总监测断面的 76.9% 3 个断面水质状况良好;其中有 3 个断面全年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西溪支流、东溪支流、晋江干流水质状况均为优。晋江水系Ⅰ类水质比例 6.4% ,同比去年下降 3.7 个百分点;Ⅱ类水质比例 67.9% ,同比去年上升了 10.2 个百分点;Ⅲ类水质比例 25.7% ,同比去年下降 6.5 个百分点。
晋江上游支流一都溪、龙潭溪、蓝溪、湖洋溪水质状况优,英溪、坑仔口溪、诗溪及西溪仑苍段和龙门滩水库入口水质保持良好,水质状况同比去年未出现明显变化。
北渠、南渠功能区(Ⅱ类)水质达标率分别为 16.7% 70.8% (Ⅲ类水质达标率分别为 72.2% 87.5% ),同比去年未出现明显变化。
南渠石狮段水质达标率仅为 33.3% ,同比去年下降 16.7%
洛阳江、黄塘溪、坝头溪水质状况良好,同比去年未出现明显变化。
九十九溪、林辋溪、大盈溪水质仍属重度污染,连续两年水质均以超Ⅴ类为主。
河流水系水质监测结果

 

河流
断面数
评价标准
水域功能区达标率%
主要超标因子
晋江
省控断面
13
100
 
上游支流
9
98.1
生化需氧量、氨氮
南渠
4
70.8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
南渠石狮段
2
33.3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
北渠
3
16.7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
洛阳江
1
83.3
溶解氧
九十九溪
2
33.3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
大盈溪
1
0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石油类
黄塘溪
1
100
 
林辋溪
1
0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
菱溪
1
50.0
氨氮、汞、挥发酚
坝头溪
1
100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2006 年,泉州市各级环境监测站对辖区内 15 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 28 项。除粪大肠菌群指标外,其余 27 个项目均能稳定达标,泉州市区、晋江、石狮、南安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以Ⅲ类为主,安溪、永春、德化、惠安、泉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
水库水质
山美水库水质由于总氮超标,水质仍属超Ⅴ类,总氮超标倍数由去年的 2.68 倍降低到今年的 1.43 倍,因总磷和叶绿素 a 略有升高,造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小幅上升,营养状态等级仍属中营养。
惠女水库总氮超标倍数由去年的 2.33 倍降低到今年的 0.14 倍,但总磷年均浓度超标 0.56 倍,高锰酸盐指数和叶绿素 a 浓度较往年也有所升高,造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上升 3.9 ,营养状态等级达到轻度富营养。
城市内河水质
内河四个水质监测断面,功能区Ⅴ类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 %,与去年同期持平;西北洋滞洪区水质比去年有所提高,两期达到Ⅱ类,三期达到Ⅲ类,一期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破腹沟各有两期达到Ⅲ类、Ⅳ类、Ⅴ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环境质量
泉州市区承天井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Ⅲ类水质标准,其中一期达到Ⅱ类,另一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2 、废水排放
2006 年,泉州市废水排放量为 排放量(吨)
项目
排放量(吨)
生活废水
化学需氧量
52826
氨氮
6241
工业废水
化学需氧量
27460
氨氮
2300
石油类
14.56
六价铬
0.559
氰化物
0.214
0.037
(三)    小结
1 )晋江 13 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 ,上游支流 9 个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 98.1% ,水质状况保持良好。下游尤其是沿海入海河流水质达不到功能区标准,部分水质污染严重,河流沿岸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和部分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河流水环境质量的威胁仍然存在;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较好的保护,大部分达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但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生活面源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粪大肠菌群尚不能稳定达标;
3 )湖库总氮污染得到有效缓解,但富营养化状态未能明显改善,惠女水库已达到轻度富营养状态。
(四)    措施与行动
  加强内沟河综合管理
市政部门对市区内沟河实施专人专项负责的管理制度,及时打捞水面漂浮物。实施内河两岸污水截污工程,防治废水直排内河。水利部门定期放水冲沟,确保内河流量。
巩固泉州市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零点计划”行动成果
加大对市区沿江企业的环境监管,做到监管到位、执法到位、处罚到位,防止企业违法排污行为。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让广大市民喝上“放心水”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组织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问题整治和山美水库集中整治工作,市委常委、市政府王副市长牵头开展 2 次饮用水源地整治专项检查,先后召开山美水库水污染整治工作专题会议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改情况专题会议,就存在污染问题逐一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期限。一年来,环保局加强饮用水源监督检查,实施每周一查,每月一测,并多次组织检查晋江河段和北渠及南高干渠沿岸的污染整治情况;水利局的水警队伍也强化了对北渠的日常维护和巡查,逐步健全饮用水源监督保护的综合管理体制。 2006 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 97% 以上水平,群众安全饮水用水得到保障。

 

大气环境状况
(一)            概述
2006 年,泉州市区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尘年均值优于全省统一推荐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劣于国家推荐年平均值评价标准。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结果,按照城市污染综合指数从优到劣排位,泉州市区空气质量在 113 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第 11 位,全省第 2 位。
(二)            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
泉州市区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有 161 天达到Ⅰ级, 196 天达到Ⅱ级,达Ⅰ级、Ⅱ级的天数占总天数的 97.8% ,同比去年上升 4.6 个百分点,仅有 8 天轻微污染。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浓度同比去年分别下降了 9.1% 21.7% ,二氧化硫浓度持平。
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总体好于去年,永春县城、惠安县城空气质量状况优,其余各县(市、区)均为良,三个评价项目的年平均浓度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二级水平,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同比去年,除晋江和石狮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明显上升,德化三个评价项目年平均浓度均略有上升,其余县(市、区)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均有所下降或基本持平。
 
泉州市区三个降雨监测点位(监测站、环保局、清源山)基本上逢雨必酸,同比去年酸雨污染加重;特别是 3~4 月份三个监测点位降雨 pH 均值仅 3.31 3.33 ,造成全年均值被拉低,年均 pH 值均小于 4.0 ,同比去年分别下降 0.91 1.09 0.95 个单位。
晋江监测站点位酸雨频率 84.4% pH 均值为 5.06 ,酸雨污染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
泉港监测站点位酸雨污染同比去年有加剧的趋势,降雨 pH 均值小于 5.0 ,同比去年下降了 0.66
德化监测站点位降雨 pH 均值略小于 5.6 ,酸雨频率上升 12.6%
安溪监测站点位降雨 pH 均值大于 5.6 ,同比去年上升 0.88 ,酸雨频率小于 50% ,酸雨污染同比去年有所改善。
惠安监测站点位降雨 pH 均值略小于 5.6 pH 均值和酸雨频率都有所上升。
石狮监测站和石狮水厂点位降雨 pH 均值均大于 5.6 ,酸雨频率较低。
永春气象站点位连续两年未出现酸雨,降雨 pH 均值基本保持在 7.0 左右。
南安监测站点位降雨 pH 均值均为 6.16 ,未出现酸雨污染。
室内空气
2006 年共监测室内空气 51 家次,卧室超标率 61.1% ,办公室超标率 46.7% ,同比去年均有大幅度的降低;甲醛超标频次最高( 50% ),超标倍数最大( 4.9 倍),同比去年有所下降,室内空气污染状况明显改善。
工业废气排放
2006 年,泉州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 1373 亿立方米。
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项目
二氧化硫
烟尘
工业粉尘
排放量(吨)
49236
29109
16380
去除率(%)
43.45
90.36
90.00
排放达标率(%)
99.98
99.68
100
机动车尾气
2006 年泉州市区机动车尾气共抽测 3209 辆,达标 3011 辆,达标率 93.8% ,同比去年持平。
(三)            小结
2006 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在全国 113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 11 位,优于福州、厦门市。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总体好于去年,永春县城、惠安县城空气质量状况优,其余各县(市、区)均为良。泉州市区、泉港区、晋江市区酸雨污染问题仍较严重,泉州市区基本上逢雨必酸。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仍为尘类,工业企业烟尘、粉尘排放污染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四)            措施与行动
巩固烟尘控制区
严格按照烟控区的要求加强对市区全境污染源的烟尘控制和废气排放的监督管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市环保局严把中心组团锅炉验收关;市环保局对市内企业申请增加燃煤锅炉项目予以否决,市经委会同泉州电业局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各级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并保持良好水平。
继续开展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污染专项整治
严把审批关,市、区两级工商部门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对不配套净化设备和无法达标排放的饮食行业不予年度检验,从源头上杜绝油烟新污染源。各级环境监察部门根据“ 110 ”投诉情况,及时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对于已安装油烟净化设备的饮食服务单位,不定期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促使设施正常运行。
进一步加强城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督管理
交警部门继续实施摩托停止报牌规范,对已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有效控制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市公交公司 2006 年报废车辆 14 部,共购置 84 部达到欧Ⅱ标准的新公交车,公交车整体尾气排放合格率不断提高。
加强建筑施工工地管理,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减少建筑扬尘污染
市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的通知》、《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地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市建设局与各县(市、区、管委会)建设局签订建筑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提出建筑工地“创模”的目标任务,有效地降低了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确保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达标。
保持街道的整洁和减少扬尘污染
市政管理部门除加强日常清扫外,每日早晚进行道路喷洒,护绿保洁,并采用密闭式垃圾车收集运输垃圾。    

 声环境、固体废物状况

(一)    概述
2006 年,泉州市区 3 4 类功能区噪声未能稳定达标;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处于较好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 96.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医疗废物处置率达 100%
(二)    状况
声环境
功能区噪声
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情况较好,泉州市区、石狮市区达标率 100% ,南安市区 50% ,晋江市区 33.3% 。功能区噪声夜间超标普遍,石狮市区达标率 100% ,泉州市区达标率 43.8% ,南安市区、晋江市区仅 33.3%
区域环境噪声
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可达到国家 2 类区标准,泉州市区、南安市区、永春县城和惠安县城的质量等级达到较好水平。同比去年,南安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下降明显。
道路交通噪声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均为好 ~ 较好,道路交通噪声均能达标。同比去年,除永春县城持平,其余各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固体废物
2006 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固体废物 0.38 万吨,综合利用率 96.8%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100% ;全市产生医疗废物 1842 吨,处置率达 100%
(三)    措施与行动
实施噪声污染防治申报制度
严把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的审批,限制施工企业夜间施工作业。基本做到辖区内的建筑工地办理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申报手续。
加强对各类噪声的监督管理
市公安、环保、工商、城监、文化等部门相互协作,联合督查。一是为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企业噪声扰民 ( 特别是夜间 ) ,各级环保部门整合“ 110 ”联动力量,不定期地组织夜间现场突击检查,对违反施工噪声规定的工地或超标排放噪声的企业责令立即改正,并处以罚款。二是进一步加强禁鸣喇叭工作力度,减少交通噪声污染。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并在各交警大队间开展“禁鸣”工作竞赛,促进市区“禁鸣”喇叭规定的落实,市区交通噪声呈逐步下降趋势。
深化实施畅通工程,完善城市路网,降低城市交通噪声
通过完善城市路网,调整优化市区交通结构,对过境车辆实施分流,车辆通行更加畅通,有效地降低了区域的交通噪声。

 

海洋环境状况
(一)            概述
2006 年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50% ,同比去年基本持平,祥芝湾、围头湾水质全年达标;影响海水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仍为无机氮。
(二)            状况
近海水域环境污染趋势初步得到控制,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006 年泉州市 10 个近海监测点位监测结果显示,水质达标率为 50% ,与 2005 年基本持平,基本符合省定的水质目标要求,且水质比去年略有好转。其中,祥芝湾、石狮东部海区、围头湾等 3 个点位水质达标率 100% (同比去年上升 33.3% )。深沪湾点位水质达标率 66.7% (同比去年上升 33.3% )。泉州湾洛江口点位水质达标率 33.3% (同比去年上升 33.3% )。安海湾点位水质达标率 66.7% (同比去年持平)。晋江东部外海点位水质达标率 33.3% 。泉州湾晋江口、湄洲湾、惠安东部外海等 3 个点位水质达标率为 0 (同比去年下降或持平),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泉州市入海主要溪流 12 个监测结果分析,受工业污染源影响较大的入海溪流(南安市后店溪、晋江市梅塘溪、晋江市加塘溪、晋江市安东排污渠、南安市大盈溪),由于工业污染源整治深化开展,工业恶性污染得到遏制,水质比整治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晋江市加塘溪、安东排污渠,南安市大盈溪三条溪流化学需氧量( COD )削减量均达到 33% 以上。受生活污染源影响较大的入海溪流(晋江市阳溪、惠安县菱溪、泉港区坝头溪、惠安县林辋溪、晋江市乌边港闸、晋江和石狮交界十一孔桥闸)水质基本持平。综上监测结果分析,近海水域经过一年整治,入海溪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削减,水质有所改善,超标污染物主要为无机氮,呈生活污染,总体看整治初显成效。
(三)            措施与行动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是近海水域污染整治的重要环节,是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氛围的法宝。市环保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制定实施《泉州市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宣传工作方案》,使全市宣传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一是以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和环境发展报等宣传媒体为载体,及时报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对整治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部署,公布全市及泉州湾南岸污染整治方案的污染调查情况、整治目标、整治任务。二是利用节日、公益广告、 环保三下乡 政风行风直通车 等活动,抓好宣传工作。三是以简报、简讯等形式,集中对整治工作进行宣传。
科学规划,统筹治理
根据我市近海水域污染的实际情况,以泉州湾南岸近海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带动全市近海水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一方面,市政府把近海污染治理列为我市 十一五 规划的重要工作任务,由市里统一组织全市近海污染源调查,编制《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泉政文〔 2006 121 号)和《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泉政文〔 2006 319 号)。各沿海县(市、区)依据市里统一部署安排,制定本辖区整治方案,分解、细化组织实施整治工作。另一方面,各沿海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与污染源特点,配套出台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方案。这些方案的出台使近海污染整治细化具体、全面深入。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资金到位是确保各项整治任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市人大常委会自始就非常关心各地整治资金落实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要求各地要调整财政支出,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各级政府积极探索资金投入机制,科学、合理调整今年财政预算,突出重点使用资金。
跟踪督查,狠抓落实
一是市人大、市政府把定期检查、督促落实议案决议列入重要督办事项,每季度定期组织开展检查、视察,狠抓督促落实。二是建立督查督办制度。自 7 月份以来,市政府督查室、市环保局每月都组织一次对全市近海水域污染整治工作情况的督查,并编制《政务督查》。向市政府领导汇报整治进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市政府朱明市长每次都亲自作重要批示。三是建立进度反馈机制。从 6 月份起,每月 5 日前,沿海各县(市、区)及时汇报上一个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每月 10 日前,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将每月工作进度向市委、市人大汇报。四是加强执法强化监管。各地结合 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 电镀行业整治 辐射源行业专项整治 石材业专项整治 深沪湾污染整治 等专项行动,强化对近海重污染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通过定期、突击检查,督促工业企业落实污染整治措施,提高环保管理水平,使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            概述
生态环境
生态网络体系的基本架构初步形成。“四山”和沿海、沿路、沿江面城一重山森林得到了重点保护,沿海防护林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晋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青山挂白”治理、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绿色通道建设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427 公里 海岸线基本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以 “一线,两江,三路,四山”为架构的生态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大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实施两江流域“零点计划”行动,工业污染源整治进一步深化;实施晋江、洛阳江流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两年来共实施 79 个项目补偿 3935 万元,两江流域上游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并逐步提高;实施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2006 年全市共投入整治资金 12.88 亿元,实施近海整治项目 96 个,近海水质基本符合省定的水质目标要求,且水质比去年略有好转,近海水域污染整治成效初显。
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乡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一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二是农村绿化美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建成一批精品村、生态示范乡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三是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 5 个,森林公园 34 个,森林覆盖率达到 58.7%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是考核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包括自然保护区(含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三个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 6 个,面积达 29025 公顷,其中深沪弯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泉州弯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8 个,共 1114 公顷;风景名胜区有 12 个,总面积 15919 公顷;森林公园 38 个,面积达 40541 公顷。至此,泉州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 86600 公顷 , 占全市国土面积 7.97%
(二)    措施与行动
一、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泉政办 [2006]228 号)为我市今后五年生态建设指引了方向;
二、实施晋江、洛阳江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实施计划,加大对晋江、洛阳江上游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建设。两江上游地区组织编制两江流域一重山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规划,在流域沿江乡镇山头地块营造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共 14874 亩。
三、按照《福建省环保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切实做好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通知》 ( 闽环保总队 [2006]2 ) 要求,完成全市 180 家矿山企业的排查,关闭了 100 多处非法采石取土点;
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市禁建区内规模化养殖场基本完成治理任务或取缔关闭。全市登记在册的 95 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关闭、停产、转产和责令搬迁的有 22 家, 65 家配备养殖污染防治设施或实行生态立体养殖,治理率达到 90%
五、开展市级生态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洛江区马甲镇、南安市九都镇、安溪县蓬莱镇和永春县湖洋镇等 4 个乡镇分别通过市级生态示范镇验收;
六、开展“青山挂白”第二阶段治理,完成省下达“青山挂白”第二阶段任务;
七、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1.03 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 101.3%
八、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环境管理
(一)    环境管理
环境执法
2006 年,泉州市环境保护局荣获“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先进集体”,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开展全市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组织着力规范建设项目行政处罚,执法检查,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全市查处环境违法案件 330 起、罚款 491.67 万元。
排污收费
2006 年,全市依法征收排污费上缴入库 5085.4 万元,首次突破 5000 万元,同比增长 9.4%
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
2006 年,泉州市环境保护局办理人大建议 14 件,市政协九届提案 18 件。
污染源整治
切实落实《创模国家验收整改要求实施可持续改进计划》,一年来,“创模” 8 个整改项目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二期工程进入施工阶段,汽车西客站修理车间已搬迁,普安制革集控区污染治理设施改造通过环保竣工验收,泉州现代化肉品加工厂筹建及宝洲生猪屠宰场搬迁已提交选址报告,泉州豆制品厂搬迁基本落实选址工作,南安市上游电镀企业搬迁将于近期完成选址工作。强化工业污染防治,环境安全摆上重要位置。
晋江、洛阳江上游不再审批化工、电镀、制革、染料、农药、印染、酿造、造纸等可能影响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建设项目。晋江上游电镀企业和丰泽电镀中心搬迁纳入“十一五”环保目标责任书并要求于 2008 年底完成。市政府颁布《泉州市开展电镀行业整治通告》,我局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并实施,建立群众举报奖励制度,排查电镀企业 108 家,取缔、处罚违法企业 15 家,促进电镀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引导市区重点污染企业向工业园区、污染集控区搬迁。石狮市出台了中水循环回用奖励政策,中水回用处理系统每万吨 / 日规模奖励 100 万元。南安市水头、石井分别建成 1 个石粉综合利用填埋场,累计引进 10 家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年计划利用石粉碎石约 110 万吨;惠安县崇武镇 220 家石材企业大部分实现了废水回收循环利用,促进了石材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环境监测
2006 年,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共完成水环境质量数据 7873 个;大气环境质量数据约 70 万个、报出数据 5840 个;各县(市、区)委托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2570 个。编制泉州市环境质量报告 36 期,发布水质周报 52 期。完成重点污染源监测 74 家次;执法检查监测 57 家次;其他污染源监测 6 家次。完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监测 122 家次,编写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报告书、表共 117 册;完成服务性监测:水 266 分报告单、气 212 份报告单、声 114 分报告单,上缴国库服务性监测收入 150 多万元。汽车尾气抽测 3209 辆次。
在省、市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泉州市环境监测站不断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2006 年新配备应急监测车 1 部、 4200 快速气相色谱分析仪 1 台和部分气体快速检测管等应急监测设备,并积极加强应急监测技术培训及演练。
(三)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006 年泉州市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继续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加大对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监察、监测、科研、信息等的投入,提高全市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2006 年全市环境管理能力共完成投资额 4064.5 万元,其中各级环保行政部门本年完成投资额 1838.7 万元,各类环保事业单位本年完成投资额 2225.8 万元。 2006 年石狮、晋江、南安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改进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公众参与
(一)    环保 110 社会联动服务
2006 年,泉州市区共接到环保投诉 1916 件,同比去年减少 115 件,处理结案率 98.28% ,噪声投诉案例最多。
(二)    宣传教育
围绕环保中心工作的新闻宣传有声有色
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一直是我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6 年我市围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近岸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综合整治工作、打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开展大量的环境新闻宣传活动。同时在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泉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市直媒体开辟环保专项行动宣传阵地,及时报道专项行动进展情况,适时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曝光;采取环保进社区、进企业等形式,利用 12369 环保热线、 110 投诉热线,采取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有奖方式,鼓励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监督,调动群众参与环保专项行动的积极性。
推动公众参与的社会宣传广泛深入
公众参与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 2006 年我市的环境保护社会宣传活动呈现出关注者多、参与者众、发动广泛、声势浩大的特点。
1 .世界环境日活动丰富多彩
紧紧围绕 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活动主题,市环保局联合共青团泉州市委、鲤城、丰泽区环保局等单位在“ 6 · 5 ”世界环境日期间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系列宣传活动,尤其是市区文庙广场大型文艺汇演吸引了大量居民的驻足观看和积极参与,受到广泛好评。同时我局也积极参与省局在石狮组织的环境文化研讨会、全国绿色社区 资源回收大行动 暨福建省绿色家庭主题现场活动等“ 6 · 5 ”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 6 · 5 ”期间各县(市、区)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市共制作宣传横幅 300 多条、大型环保宣传广告图和公益广告牌 70 余块,分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手册》、《环境应急手册》、环保宣传材料等近 1 万份,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2 .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突出。
加强新闻监督作用,曝光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充分借助电视、报纸、网站、广播等新闻媒体平台开展环保专栏、专板宣传工作,“ 6.5 ”期间在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泉州环保网等媒体全文发布《泉州市 2005 年度环境状况公报》,泉州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定期公布本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保障了人民的环境知情权。一年来仅在《环境与发展报》上就发表我市环保工作各类文章 87 篇,宣传专版 9 版。
3 .环保下乡工作成效明显。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和环保执法力度,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市大力推进环保下乡工作。 2006 年晋江市环保局联合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各镇和街道开展了 19 场环境“宣传、执法、咨询”“三下乡”活动。洛江区在 6 月份开展“宣传、执法、安全”月活动。环保下乡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万人环保签名、环保灯谜、环保图片宣传、接受环保咨询投诉、现场环保执法等活动方式,并邀请相关镇、街道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干部参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 .公众参与渠道得到拓展。
1 5 29 ,我局局长亲掌早报“一线通”,各县(市、区)环保联动值班,共接到 31 个电话,及时将投诉问题转给相关县(市、区)环保局并要求及时反馈,共处理投诉 21 条,其中当天解决 11 条,当场回复 4 条。为各县(市、区)的群众因路途、时间等无法及时反映环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2 )联合东南早报开展“消除房子中的隐形杀手”座谈会,与居民共同讲述了自己的装修环保经历,并在现场与居民探讨装修时应注意哪些环保问题。( 3 )南安市环保局向 300 家重点企业负责人发送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短信。
着眼于提高素质的环境教育扎实有效
一是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迈出新步。泉港区举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专题辅导讲座 , 区五套班子领导、各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及部分企业负责人参加了讲座。惠安县召开乡镇分管领导、信访信息员环保知识讲座。市环保局以“讲党课、促环保”形式对环保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再教育再提高,推进我市环保工作。
二是举办企业清洁生产宣贯培训班。分别在 06 7 月和 9 月举办四期企业清洁生产宣贯培训班,来自漂染、造纸、制革、水泥、化工、食品、啤酒、酿造、陶瓷、树脂等行业共 246 家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培训,提高了企业清洁生产意识。洛江区举办了以培训乡镇企业办工作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为主的清洁生产环保知识讲座。
三是绿色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局面呈现良好的姿态,我市的“绿色学校”总数居全省前列,全省“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大会在我市召开,极大促进了我市的环境教育工作。目前我市有国家级“绿色学校” 3 所,省级“绿色学校” 23 所,市级“绿色学校” 272 所,县级“绿色学校” 383 所。绿色社区的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居民环保理念不断得到提升,全市现有国家级“绿色社区(小区)” 1 个,省级“绿色社区(小区)” 7 个,市级“绿色社区(小区)” 43 个,县级“绿色社区(小区)” 96 个。“绿色家庭”创建工作成效明显,我市吴端源等 12 个家庭荣获省级“绿色家庭”称号。

 

O O 月五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