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泉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时间:2006-11-20 15:57 阅读人数:

综  述

    2005年,我市加快构筑民营经济、开放创新、城市发展、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五大跃升平台,加快推进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十五”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积极贡献。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6.30亿元,全市可比价生产总值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出口商品总值增长23.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1.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8%。
    全市环保再上新台阶: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取得突破,宝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永春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两江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深化,建立两江流域上下游水资源补偿机制,饮用水源地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成效。主要环境指标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在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I、II级天数占全年天数93.2%,晋江流域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9.6%,市区的内沟河水质达到功能区Ⅴ类水质标准。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显著,27项考核指标均达到创建标准,迎接国家验收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4月与8月,我市先后顺利通过省环保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创模”初审和技术核查。2006年3月,泉州市“创模”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水环境状况


(一)概述
    晋江水系省控断面水质状况优良,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泉州市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6%。市区内河水质符合景观用水功能要求。山美水库和惠女水库水质进一步改善,但总氮仍超标。部分县(市、区)地表水水质呈现不同程度污染。
(二)状况
1、水环境状况
晋江水系水质

    2005年,晋江水系功能区水质和Ⅲ类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状况优。其中,东溪支流、西溪支流与去年持平,河段均以Ⅱ类水质为主,水质状况优;感潮河段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同比去年上升11.1%,该河段以Ⅲ类水质为主,水质状况良好。
变化趋势:晋江水系平均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同比去年上升2.6%,整体水质集中呈现Ⅱ~Ⅲ类状态,其中Ⅱ类水质较多,占57.7%,Ⅰ类水质同比去年上升9.0%。河流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南安溪美水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3.3%,超标因子为总磷;洛江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50%,超标因子为溶解氧和氨氮。其余各县(市、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同比去年持平。其中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惠安县、泉港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均为优。
    石狮市、惠安县和泉港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粪大肠菌群项目全年监测结果均能达标。
水库水质
    山美水库、惠女水库总氮浓度仍超Ⅴ类水质标准。
    城市内河水质
    泉州市区西北洋、平原渠、浦西和破腹沟四条内河功能区Ⅴ类水质达标率100%,其中西北洋水质较好,两期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两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各县(市、区)地表水
    安溪县:一都溪、龙潭溪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状况优;蓝溪因3月份硫化物超标,水质达标率为83.3%。
    南安市:英溪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状况良好;西溪金光桥断面5月份总磷超标,水质达标率83.3%,水质状况良好。
    德化县:龙门滩入口11月份氨氮超标,水质达标率83.3%,水质状况良好。
    永春县:3个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湖洋溪水质状况优,坑仔口溪和诗溪水质状况良好。
    南高渠:泉南公路桥断面水质达标率66.7%,超标因子是氨氮和生化需氧量;亭店登峰桥断面水质达标率50%,超标因子是氨氮、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石狮市:沟下坂和龟坝闸断面水质达标率50%,其中沟下坂断面水质达标率为0,超标因子有挥发酚等8个项目,其中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全年超标;
    北渠下游:3个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0,有挥发酚、溶解氧等多个项目超标,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超标频次最高。
    洛阳江:水质达标率50%,上半年总磷和氨氮超标;下半年水质优,各评价项目均能达标。
    九十九溪:下洋桥断面水质达标率0,水质属重度污染;乌边港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状况良好。
    大盈溪:水质全年属于重度污染,连续两年达标率均为0,有7个项目超标,其中氨氮、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全年超标。
    惠安县:黄塘溪水质优,达标率100%;林辋溪水质达标率0,超标因子较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全年超标,水质属重度污染。
    泉港区:菱溪和坝头溪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和83.3%,坝头溪仅3月份总磷超标。
2、废水排放
    2005年,泉州市废水排放量为35403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628万吨,同比去年增加了9.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9%,同比去年持平。

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项目 排放量(吨) 项目 排放量(吨)
生活废水 化学需氧量 52709 氨氮 6205
工业废水 化学需氧量 31301 氨氮 2698
石油类 17.0 六价铬 0.61
氰化物 0.16 0.04


(三)主要问题
    各县(市、区)地表水,超标项目主要是总磷、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这表明,生活污染源仍是影响各地表水系水质的主要污染源。特别是各县、市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没有配套完成,大部分设施还处于建设期。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基本上仍是经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排放。
    山美水库和惠女水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总氮污染,主要原因是库区周边及上游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业废物的大量排放污染了库区水体。
(四)措施与行动
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 推行清洁生产

    提高达标排放的稳定性;加强监控能力,严禁违法排污行为;推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社会化;推行工业企业污染集中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总量控制。
    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认证。
加快城市、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县城污水集中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同时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及垃圾转运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行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
治理面源污染
    (1)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普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平衡配方施肥技术;扶持和鼓励群众发展种植经济绿肥、作物专用肥,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建设高效集约的特色生态农业区。
    (2)进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严格执行各县(市、区)已划定的畜禽养殖场禁建区要求;取缔水冲式养殖方式,实现粪便资源的综合利用;采取补贴等优惠政策,发展沼气。
防治水土流失
    在晋江、洛阳江干流、支流两侧建立防护林带,通过生态恢复措施改善河流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的保育能力,提高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
    加大对水土流失危害区的整治力度,特别是茶园、果园的水土流失。
    加强对主要江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潜在程度较高地区的封禁治理和预防保护,推进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
整治重点流域
    (1)开展两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
    严格实施《晋江、洛阳江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五年总体规划(2006年-2010年)》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要求,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在河岸堆弃和直接往河道倾倒垃圾的行为,定期组织辖区内干流、支流两岸垃圾清理和河道疏浚。
    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内污染源进行排查和整治,对沙场、垃圾及其它废弃物、违法建筑物清理整顿;拆除向保护区水域排放污水的所有排污口及一切与供水无关的设施;对金鸡水闸和洛阳水闸的水葫芦进行清理。
    (2)开展小流域水环境整治
    清理小流域周边的非法固废堆放点、对河道进行清淤除杂、拆除违章建筑和捕鱼设施、建设水资源涵养林、加固河岸、两侧绿化。

大气环境状况

(一)概述
    2005年,泉州市区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降尘年均值优于全省统一推荐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年均值劣于国家推荐年平均值评价标准。
(二)状况
1 环境空气质量
    2005年,泉州市区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达到Ⅰ级的有109天,比去年增加19天;达到Ⅱ级的有231天,全年Ⅰ、Ⅱ级共有340天,占93.2%,同比去年下降了1.3%,未出现Ⅳ级的天气。
    永春县和惠安县连续两年的空气质量状况优,其余各县(市、区)均为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仍为PM10。各县(市、区)NO2年均值均处于国家标准一级水平;SO2年均值也处于较低浓度水平,浓度范围在(0.008~0.028)mg/m3之间。
2 酸 雨
    2005年,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和晋江市环境监测站点位酸雨频率大于80%,泉州市环保局、清源山和安溪县环境监测站点位酸雨频率在50%~80%,全市酸雨频率大于50%的点位占了41.7%。
    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点位和清源山点位降雨pH年均值均为4.78,同比去年分别上升了0.45和0.46个单位;酸雨频率为80%和68%,同比去年分别下降了1.6%和16.2%,酸雨污染略有好转。泉州环保局点位为2005年新增点位,pH年均值4.95,酸雨频率64.0%。

南安市全年无酸雨,pH年均值5.51,同比去年下降了0.87个单位。石狮市、永春县、德化县全年pH年均值大于5.6,其中永春县城全年未出现酸雨,pH年均值为7.16。石狮市环境监测站和水厂点位的降雨pH年均值同比去年分别上升了0.39和0.43个单位;酸雨频率分别为4.6%和7.0%,同比去年分别下降58.3%和53.0%,酸雨情况明显好转。德化县的pH年均值为5.68,同比去年上升了0.83个单位,酸雨频率为35.3%,与去年基本持平。晋江市区降雨pH年均值5.02,同比去年上升0.05个单位;酸雨频率81.2%,同比去年上升了10.2%。安溪县酸雨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惠安县和泉港区今年才开展酸雨监测, pH年均值分别为5.14和5.44,酸雨频率分别为47.7%和33.3%。
3 室内空气
    2005年开展室内空气监测41家次;卧室超标率75%,办公室超标率77%;甲醛、苯和甲苯超标严重,其中,甲醛超标率最高,在70%以上;最高超标倍数达12倍(甲苯)。
4 工业废气排放
    2005年,泉州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132亿标立方米。

 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项目 二氧化硫 烟尘 工业粉尘
排放量(吨) 50331 31883 18274
去除率(%) 28.23 83.09 86.99
排放达标率(%) 85.26 97.11 97.24


5 机动车尾气
    2005年,泉州市区机动车尾气共抽测1840辆,达标1727辆,达标率为93.8%,同比去年上升2.1%。


(三)主要问题
    酸雨污染普遍存在,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全市有41.7%的监测点位酸雨频率超过50%,泉州市区和晋江市区酸雨污染尤为严重。硫酸盐化速率劣于国家推荐标准。室内装修苯、甲苯、甲醛依然严重超标,装修材料污染问题突出。
(四)措施与行动
    进一步加大对烟尘控制区及其它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改用清洁能源。对暂时未能改造的燃煤锅炉改用低硫优质煤,严格限制其燃料煤的含硫量,对烟气实行脱硫处理后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LNG(液化天然气)服务范围内,逐步淘汰燃煤、燃油锅炉,并逐步推广天然气公交车。
    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的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其中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更高的标准要求控制和管理机动车尾气,严禁超标排放;广泛推广和使用清洁燃料,逐步发展高效、节能、低排放、低噪音的新型交通工具,加强摩托车尾气污染的治理,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控制使用摩托车的方案。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战略;实施机动车定期更新淘汰制度;搞好交通规划,改善交通秩序,以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等。
    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提倡文明施工;强化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努力减轻扬尘污染。
    搞好城市绿化。在进行城市绿化时,应多种植一些具有防尘和吸收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阔叶植物,同时应加强对交通道路的卫生管理,定期洒水,减少道路二次扬尘,以降低大气中尘和有害气体的污染。

声环境、固体废物状况

(一)概述
    2005年,泉州市区3、4类功能区噪声未能稳定达标;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均处于较好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3.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
(二)状况
1 声环境

功能区噪声
    城市昼间功能区噪声基本能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石狮市区和南安市区达标率100%,泉州市区3类(工业区)、4类(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功能区达标率50%,晋江市区4类功能区达标率为0;
    夜间噪声石狮市区全部达标,南安市区4类功能区达标率50%,泉州市区3、4类、晋江市区2类(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4类功能区达标率为0,其余类别夜间功能区噪声达标率100%。
区域环境噪声
    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可达到国家2类区标准,泉州市区和永春县城的质量等级达到较好水平,其余各县(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属轻度污染。晋江市区、泉州市区、南安市区及惠安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同比去年略有下降,其余各县(市、区)上升了0.1分贝~4.6分贝。
道路交通噪声
    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普遍较好,道路交通噪声均能达标。安溪、永春、德化、惠安四个县城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小于68.0分贝,质量等级好,其余各县(市、区)质量等级为较好。

2 固体废物
    2005年,全市共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69.83万吨,综合利用159.52万吨,综合利用率95.8%,同比去年提高0.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处理总量为23万吨;全市产生医疗废物1908吨,处置1908吨,处置率达100%。
(三)主要问题
    泉州市区部分路段,特别是中心城区,由于交通道路建设相对车流量的增加而滞后,交通噪声得不到有效控制。3、4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
    泉州市区主要噪声污染源是社会生活噪声,其次是交通噪声。主要是由于近年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监测网格测点不变,随着市区生活区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受生活噪声影响的网格测点逐年增加,造成生活噪声所占的比例有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施工噪声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四)措施与行动
    加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内、外环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优化城市交通路线,降低道路车辆密度;尽快建设外环道路。
    强化交通管理,对进入市区的机动车辆执行限速、强化禁鸣喇叭的措施,限制农用车进城,坚决杜绝拖拉机进入市区;采取分车道隔离,并实行人车分行的措施。
    根据城市道路网络建设程度,按比例适当控制车辆的增长幅度;市区对摩托车要严格监管,按照“控制总量,逐步淘汰”的原则,对超期服役且又劣质高噪声的摩托车要给予取缔,严格限制市区摩托车保有量。并及时组建大泉州公交公司,重新确定公交路线,更新运营车辆,减少公交车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工商、城监应加强城市市场整顿。环保、公安等部门要配合强化对现有的宣传广告喇叭、商业音响、文化娱乐场所和摆摊设点、流动摊贩的监督管理,结合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进行综合整治。从而降低社会生活噪声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对社会生活噪声扰民严重的歌舞厅(包括卡拉OK厅、迪吧)和饮食服务行业,要严格监管,并限制夜间营业时间。对扰民严重的,且又无法治理达标的应采取搬迁或停业措施。
    逐步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在市区(城区)内的空闲地和交通道路两侧进行植树绿化,以防尘减噪,又可美化城市。

海洋环境状况


(一)概述
    2005年泉州市直接排海的工业企业有36家,其直接排海的工业废水量为1500万吨,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直接排海量为化学需氧量1692.8吨、氨氮300.7吨、石油类14.1吨,分别占泉州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6.5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7.25%、氨氮排放总量的15.73%、石油类排放总量的82.94%。
(二)状况
    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对泉州境内十个海水水质监测站位进行监测,有一个站位全年均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有两个站位全年超标,近岸海域整体水质达标率50%,同比去年上升10%,其中崇武南、柯任东、安海湾水质明显好转。
    崇武南: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66.7%,同比去年上升66.7%,超标因子是化学需氧量。
    泉州湾(晋江口):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为0,同比去年持平,超标因子是pH值、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
    泉州湾(洛江口):功能区(三类)水质达标率为0,同比去年持平,超标因子是无机氮。
    祥芝湾:功能区(三类)水质达标率为66.7%,同比去年持平,超标因子是总铅。
    泉州湾外: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33.3%,同比去年降低33.3%,超标因子是pH值、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无机氮。
    东部海区: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66.7%,同比去年持平,超标因子是pH值。
    深沪湾: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33.3%,同比去年下降33.3%,超标因子是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
    柯任东: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100%,同比去年上升66.7%,全年均达到二类水质。
    安海湾:功能区(三类)水质达标率66.7%,同比去年上升66.7%,超标因子是溶解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围头湾: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66.7%,同比去年下降33.3%,超标因子是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泉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于5月和8月份两次对泉州市辖海域内8个站位的海水水质状况进行了监测,其中有四个站位与我站重叠,另四个站位监测结果:
    湄洲湾南岸1:功能区(三类)水质达标率为100%。
    湄洲湾南岸2:功能区(三类)水质达标率为0,为劣四类水质,pH值超标。
    大港湾: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为0,为劣四类水质,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泉州后渚港:功能区(二类)水质达标率为0,为劣四类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均超标。
(三)措施与行动
    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的洗涤用品,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沿海地区的生态示范区。
    在充分利用优良的港湾条件,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和港口工业的同时,应控制港口和船舶的污染。严格控制石油类污染,禁止船舶及相关作业油类污染物排放;禁止船舶排放机舱舱底污水、洗舱水、货舱压载水和未经处理达标的生活污水;禁止所有船舶在海域内投弃一切船舶垃圾;建设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处置设施;大、中型渔港全部安装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装置。
    重视海水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确定具体的可养殖区域,限养及禁养区域,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区。
    实施重点水域的生态环境修复计划,在晋江、洛阳江河口以及泉州湾适当种植可在海底及潮间带生长的植物,以充分吸收利用过多的营养盐;推进重点海域的海底植被增殖,在水质逐步恢复的条件下,严禁捕捞幼苗、适时投放必要的幼苗。防止外来有害物种侵入,确保生态安全;严格控制内湾区域围垦,确保港湾自然水深和冲淤动态平衡。

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概述
生态环境
    以泉州湾秀涂至石湖连线以内内湾为例,在泉州湾目前已记录的1000多物种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中华白海豚和中华鲟2种,Ⅱ级保护动物有鲸豚9种、海龟3种、蛙1种、白氏文昌鱼1种。有29种鸟类分别受到国际、国家或省重点保护,其中国家Ⅱ级保护的鸟类10种。
植被与林业生态
    泉州市域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020.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966.37万亩,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54.53万亩。全市共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404.7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地39.6%。森林覆盖率大于50%的县(市、区)有:德化森林覆盖率为77.1%、永春森林覆盖率为67.8%、洛江森林覆盖率为62.6%、南安森林覆盖率为62.0%。
自然保护区
    泉州市各类自然保护区共55个,总面积为786.7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24%。2005年新增面积69.94平方公里,占我市国土面积的0.64%。
(二)措施与行动
    整治改造因采矿而被破坏的山体,取缔关闭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规定的矿点和现有在禁采区内的矿点;严禁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矿点;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周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以及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一重山开山采石。禁止擅自在晋江、洛阳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两侧一重山或外延100米范围内15度以上山坡地进行采石等破坏植被的行为。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加大晋江、洛阳江等重点流域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逐步在干流、支流两侧建立100米左右的防护林带。到2010年,生态公益林面积不少于林地总面积的30%,森林覆盖率不低于60%。
    加大力度,防治水土流失,至“十一五”期末,重度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到2010年,使得泉州市的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不小于80%。
    2006年底前基本完成晋江、洛阳江上游沿岸一重山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周边等禁采区内“青山挂白”治理任务。2008年底前完成安溪潘田铁矿区、永春下洋矿区和德化盖徳乡矿山综合整治。
    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到2010年,全市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87%,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提高。

环境管理


(一)环境管理
1 环境执法
    2005年,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23起,处罚金额634.2万。
2 排污收费
    2005年,全市依法征收排污费上缴入库4649.68万元。
3 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
    2005年,泉州市环境保护局办理人大建议16件,市政协九届提案25件。
4 污染源整治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研究制订《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以下游经济受益区补偿上游保护区的方式,以五年筹集1个亿资金用于重点流域保护、整治与建设,形成流域区间协作治理。2005年补助32个项目1920万元。二是推进流域水环境整治。下发《2005年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计划》、《洛阳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把流域治理引向深入。目前,洛阳江流域、沿江畜禽养殖业、石材行业污染治理已全面展开。三是重点抓好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开展饮用水源地污染调查,制定《泉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由各县 (市、区)分解相关部门逐一抓落实,努力维护好群众饮用水与环境安全。目前,全市饮用水源地周边加油站、修车厂、畜禽舍、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得到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二)环境监测
    2005年,共投入200万元增添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泉州市环境监测实验大楼建设前期工作费用。全市新增安装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仪14套,并和市环保局监控中心联网,至2005年底已安装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仪63套。全市各环境监测站全年共完成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10682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14772个;环境噪声监测数据1815个;监督性监测数据12190个。编制上报泉州市环境质量月报23期,发布水质周报52期。
(三)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005年泉州市政府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努力营造舒适宜人的良好生态环境,促使我市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005年全年共投入环保资金39.36亿元,主要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园林绿化建设等。

公众参与


(一)环保110社会联动服务
    泉州市共接到环保投诉4691件,处理结案率99.4%,噪声投诉案例最多。其中,泉州市区共接到投诉2031件,处理结案率98.8%,同比去年上升了0.5%。
(二)公众的城市环境满意率
    2005年,福建省环保局对我市“创模”工作预验收,发放问卷802份,回收800份,回收率99.75%,其中有效卷800份,经调查公众对环境满意率为89.38%。
(三)宣传教育
    2005年我市继续加大“创模”宣传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立体宣传模式,从不同角度把尽可能多的环保信息传递给民众,开展的大型活动有:
    泉州市环保局、泉州市清源山风景区管理处和黎明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组织开展了“共享绿色新方式”环保宣传活动。在清源山天湖景区举行环保生态邮票展、创建绿色社区、环保知识竞猜、分发宣传手册、宣传“创模”及环保知识等活动,同时还安排了“共享绿色新方式”现场签名活动。整个活动生动活泼,提高了登山者的环保意识,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4月23日,泉州市环保局联合共青团泉州市委、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市区文庙广场举行以“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主题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活动。泉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组织少年儿童参加肯德鸡杯“爱我地球”的现场儿童环保绘画比赛,吸引了不少少年儿童参加,经专家现场点评,评出优秀作品16件,授予“环保小画家”称号,并当场展出作品。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还在现场受理市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诉和咨询,市环保青年志愿者、华大环保协会为市民讲解有关“创模”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当天还举行我国发行的第一枚“世界地球日”邮票展销、环保文艺演出、环保知识有奖征答等活动。
    5月22日,泉州市民汇集清源山,参加了由市环保局与泉州晚报、团市委联合主办的泉州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万人签名仪式暨泉州晚报?千亿山庄“爱在泉州?万人牵手”趣味登山比赛。参加本次活动的千余名市民,分别来自泉州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他们或全家参与,或组成情侣、搭档,还有许多单独报名的市民在现场随机找到自己的登山伙伴共同参赛。比赛竞争激烈,趣味盎然,吸引了众多登山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长青为比赛鸣枪。在当天的活动中,市环保局、泉州晚报社、团市委等领导以及千亿集团、阳光健身会所代表共同参加了“创模”纪念林捐植仪式。
(四)绿色学校与绿色社区建设
    至2005年,我市中小学共2314所,其中开展环境教育普及工作学校有1998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86%。目前,已有国家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绿色学校”18所、市级“绿色学校”201所,建成2个市级青少年环保教育基地。各县(市、区)环境教育普及率大于80%,市级以上绿色学校以及市直中小学、幼儿园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100%。积极创建绿色社区,至2005年,全市共创建30个市级绿色社区(小区),其中1个为全国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社区(小区)。

2006-6-5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