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参与过旧衣回收活动吗?”“为什么要旧衣回收呢?”“回收的旧衣去哪里了?”……4月25日下午,由泉州市生态环境局、东南早报主办的“生态环境宣传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当天,泉州黎明职业大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庄群受邀开讲,她以“分类大作战 开启旧衣新旅程”为主题,带着在场的小记者探秘纤维的奇妙世界,一步步揭开旧衣回收背后的“环保密码”。
据悉,今年是开展“生态环境宣传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第8年,接下来,来自高校环保领域的专家将继续就湿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等不同主题,为中小学生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让生态环境保护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认识纤维“家族”
□小记者 吴文佳(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活动中,庄老师带我们认识了纤维“家族”。原来,纤维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天然纤维包含植物纤维,如棉;动物纤维,如羊毛;矿物纤维,如石棉。化学纤维则有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前者利用原有材料再生,后者通过化学合成制造。
庄老师还教我们如何通过查看衣服标签,选择既安全又环保的贴身衣物。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满满。我会动员身边的人一起加入环保行列,将旧衣清洗干净再投进回收箱,用实践行动助力旧衣“新生”。(指导老师:王敏红)
★旧衣回收,环保同行
□小记者 林君苓(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旧衣数量日益增多,庄老师告诉我们,有报道预计,到2030年,我国每年丢弃的旧衣数量将上升到5000万吨。在“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等理念的倡导下,旧衣回收箱等实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设备陆续出现在大众身边。
每一件旧衣,都有重生的力量。旧衣回收,不仅有助于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资源,促进时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入回收行动,环保路上,你我携手同行!(指导老师:陈凤珍)
★矿泉水瓶的“蜕变”
□小记者 李鑫杰(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在庄老师为我们播放的视频短片中,我了解到看似普通的矿泉水瓶,实则蕴藏着惊人的“变身”潜力。矿泉水瓶主要由PET制成,这种食品级塑料不仅承载着日常饮用水,更在循环利用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
谁能想到,由PET矿泉水瓶转化而来的纤维,竟能登上巴黎奥运舞台,成为制作领奖服的材料。曾经被人们丢弃的矿泉水瓶,经过科技与智慧的“魔法”,以奥运领奖服的崭新姿态,站在了世界瞩目的舞台上,向人们诉说着资源循环利用的无限可能。(指导老师:曾晓云)
★学习纤维鉴别方法
□小记者 周佳文(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纤维是纺织材料的基本构建单元。按照来源可将纤维分为两类, 一种是天然纤维,一种是化学纤维。那么,如何区分它们呢?庄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几种鉴别方法——手感目测法、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化学溶解法和着色法。
庄老师还带了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让我们触摸了它的质感。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矿泉水瓶,经过挑选、粉碎、洗涤、干燥、熔融、造粒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后,便可“再生”成为PET切片,然后制作成再生聚酯纤维,成为服装、窗帘等的原材料。(指导老师:柯小燕)
★旧衣“重生”之旅
□小记者 何一心(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四年级)
庄老师化身“环保向导”,用生动案例和数据,揭秘旧衣回收的五大“新生之路”:流入二手市场、慈善捐赠、变身手工艺品、环保再生,甚至用于火力发电。
庄老师提醒,参与回收的旧衣要保持清洁,不能有明显污渍、异味,也不能有明显的破损、撕裂或缺失。她还分享小妙招,当衣物上遇到碘酒污渍时,用维生素C就能轻松解决。我们还学习了纤维的鉴别方法。这场意义满满的活动,让我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指导老师:曾晓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